毗邻汕头市小公园的中山纪念亭有一座跨越过清 -- 民国 -- 新中国三个特定的历史时段,有近130年浓郁的历史文化底蕴,原汁原味、保存完好、罕有人知,占地面积堪比"南生公司"的老宅院。

  

  原来农村的祠堂,是家族为“光前裕后”而建,也是门第、权势的标志,而今演绎为弘扬潮汕祭祀、民俗、联谊活动的特色文化符号。汕头自从开埠以来,在“老市”(福合埕)周边——东起民族路、西至同平路、南起升平路、北至韩堤路,这区区不足1/5平方公里的弹丸之地,竟然洋洋洒洒地容纳了九座祠堂,留下了多少不同姓氏的外来人员迁徙扎根落代于汕头,参与了汕头埠开发或从汕头乘坐“万国楼船”“过番”拓辟、经商,他们同样纷纷在汕头建新祠堂,光大祠堂的凝聚异族商圈功能,为汕头埠的崛起闯出新的组织结构,留下了筑织历史文化丝路节点——“百载商埠”的精彩印记。

  

  至今人们仍津津乐道着当年东墩徐氏所建的徐厝祠——“飘香小食店”,为它是小公园街区幸存的一座祠堂得以存世而庆幸,为被毁于改革开放年代的其他几座祠堂而惋惜。

  

  老街坊知道,小公园的老潮兴街(标准巷)内有“十八巷”,有老市直街,老市一、二、三、四横街,古册巷,补鼎巷等……然而在这鳞次栉比的十八巷里头至今还隐藏着一座原汤原汁、昔期被称为“曾厝祠”的老宅院,这座拥有庭园的历史建筑仅比重建于1879年的老妈宫迟10年、比“同文学堂”(1901)早10年、比存心善堂(1903)早14年、比1910年始建的陈慈黉故居早20来年、比南生公司、小公园亭早40多年,而且在老市中心占地面积堪比南生公司的“大哥大”。

  

  由于时过境迁,风云变幻,这座老宅院其个中奥秘市井间知者寥寥。但据主人首度公开披述的信息,竟是与老宅院有缘的老汕头政坛、商界间的风云秘闻,这些记忆承载了多少此前未曾曝光的厚重历史内涵,颜值可不低,自是在创文路上粉丝们最受青睐的重磅新视点。

  有一种说法:1861年,丁日昌被调任江西万安县知县兼摄庐陵县篆,与庐陵知府曾咏共事,因太平军压境庐陵攻占吉安,而二人因庐陵失守而被朝廷定为死罪,幸亏三天后曾、丁冒死夺回失地才改为革职。走投无路的曾咏在丁日昌安排下举家南迁至刚开埠的汕头避世,并为曾咏谋了个差职。1882年丁日昌逝世,丁日昌在汕的侄孙辈们仍尊嘱垫资为曾咏在“老市”边建成这座占地面积达900平方米的宅院。落成于光绪十六年(1890)的‘’曾厝祠‘’为潮汕传统的“四点金” 夯墙结构,有雕梁画栋的建筑风韵,再配有西式的“横楼” 、“后楼” 和花园,形成中西融汇特色格局建构,历经130年风雨保存至今仍基本完好。

  

  

  

  

  

  随着满清王朝的覆灭、民国改元,曾氏家族迁汕后日逐衰落,在上世纪20—30年代间曾氏家人无奈搬离曾厝祠,由丁日昌的玄侄孙丁子久接收易为丁府。此后丁子久、丁培纶、丁天俊、丁家骏等都曾在这里生活成长出来的,他们秉承爱国的洋务派政治家丁日昌的教诲,成为对现代海内外社会有贡献的名人……

汕头沦陷,这座宅院也逃不过日寇铁蹄蹂躏的厄运,被日系台湾人占住达7年之久。

随着抗日战争的结束,作为余汉谋司令的部将——丁培纶少将,也从广州解甲举家回到汕头入住这座老宅院候任汕头市市长,原来曾厝祠的门额改挂上丁培纶自题的“丁公馆”牌匾。

1945年9月28日,第七战区受降司令官余汉谋到了被确定为第三受降区的汕头,主持接受日军的投降事宜,期间曾登巡过‘’丁公馆‘’与丁培纶叙谊。

此后的四年间,“丁公馆”成了陶芳酒楼、公兴针织厂、揭成运输公司等的运筹中枢,军门、官场的头面人物和商界、侨领等社会名流纷至沓来而门庭若市,这是这座老宅院有史以来最为风光的年代。

  

  

  

  上世纪50年代后期,丁公馆也遭政治运动冲击,被房管局充配为十八户职工的宿舍,近百平方米的花圃也被占建成楼房至今,直至1985年丁公馆的产权才得到部分落实,归还丁培纶的后裔。

  

  

  【网载】:几度风雨,几度春秋。据资料记载,陶芳酒楼建于上世纪二、三十年代间,主人是谁无史书记载。

汕头开埠历经了一个干支甲子的变迁,经济繁盛空前。有一座“陶芳酒楼”就跻身于万安街(也称“陶芳巷”)这闹市深巷中,是由丁日昌的曾侄孙 ——当年的潮梅矿业大亨丁子久所创建,全称是“陶芳合记酒楼”。酒楼的立面建筑融入西欧巴洛克风格,拱门外围是方型的附墙柱,内围是爱奥尼柱;通往各层都是宽平雅致的楼梯,二、三厅房摆设高雅,窗裙、窗楣装饰花纹各异,再配上进口的彩色玻璃窗更令酒楼典雅豪气,菜肴的档次比各酒楼都高,自然是当年达官贵人寻幽作乐宴宾的理想气派场所。

汕头沦陷至复员期间陶芳酒楼为日寇所占。1945年抗战胜利,丁日昌的曾侄孙、余汉谋的部将丁培纶将军结束了半辈子的军旅生涯,解甲举家从广州归汕,收回被日伪占据的陶芳酒楼,成为陶芳酒楼的董事长(头家),经理为丁子久的儿子丁蔚文,还聘请了一位姓许的澄海人当襄理(家长)……

解放前陶芳酒楼是汕头市商贾、军门、政客、侨界上层侈逸会所,并非普通平民所能享受;随着近百年来的易代变迁,加之解放后历次政治运动在意识形态领域中对 "封 ? 资 ? 修"的禁锢封杀,另一方面也因多年来对潮汕历史文化的淡漠或弘扬乏力而使历史建筑及其丰厚的历史文化积淀被尘封了多年,所以酒楼的底细并非市井坊间之能详知。

汕头刚解放,陶芳酒楼歇业。楼址改作汕头市第三小学,由于缺乏操场及活动场地,第三小学仅办一学期后便迁至商平路六邑会馆(也称“新会馆”,今改建为商平路小学)。

  毗邻陶芳酒楼的是“金台”舞厅,上世纪30年代设为“禁烟处” ,1939年8月,又被日伪当局设为“中国妇女会筹备处”,藉以女性诱惑,专事“宣传”工作,主任为林懿子,书记长为吴君毅(据:广东省奸伪动态调查专报 1940年11月1日 粤统字第20号)。抗战胜利后由民国政府改为“花会” ——管理妓女的机构和妓院,时喻英奇通过准許在汕頭公开设妓院馆收取“花捐”筹措“剿匪”军费。缴纳了“花捐”税的妓女便可在胸前上戴一朵小花“合法” 揽客。舞厅、禁烟处和妓院、赌馆又标志了汕头埠特定时代社会层面特征。

1950年花会被安排为教工宿舍;上世纪50年代末至60年代我国进入天灾人祸的年代,潮汕生活物资匮缺、物价飞涨,导致海外华侨因寄发侨批回乡而买不到紧缺的食品和生活用品,只好变通为借水客、侨批局通过“正伟健” 、“海皇”、“海后”等海轮带、寄食品、衣物等生活物资回乡接济国内亲眷,陶芳酒楼和花会旧址又为“汕头市华侨旅社二社”所续,成为内地侨眷来汕领取泊来的生活物资及与华侨、水客的联络住宿处所;上世纪70年代为解决某些单位的办公处所,再转为航运公司的办公楼,现为市航运公司职工宿舍和出租屋。

这段时代的缩影又为汕头市民添加了一段难以忘却的历史记忆。

  

  笔者近日有缘拜访了当今"丁公馆‘’的主人一一丁日昌的玄侄孙、丁培纶将军的儿子、年过八秩高龄的丁老师,老人家可是当年陶芳酒楼董事长的阿舍(少爷)。当年曾享过陶芳鱼翅口福的人剩下多少就不得而知了,但儿时的陶芳少爷少不了溜入陶芳酒楼、尝过各种口味的陶芳鱼翅吧!经过几席茶叙,他为我们揭开了70年前陶芳酒楼和陶芳鱼翅个中的奥秘,当今他自然是陶芳酒楼和陶芳鱼翅最有资格的见证人。

陶芳酒楼采用讲究的顶级吕宋黄、白鱼翅;拣选翅多肉少,比筷子略小一点的上等淡水背翅;必须用一定温度的净水泡浸三天,加入潮汕的青蟹、嫩鸡、干贝汤放进特制的石湾广式砂煲老火清炖大半天;还要备有多种佐料随顾客口味点配,做出一小磁碗柔润腴滑、香嫩爽口、色香味俱全的鱼翅。故此,宾客想试一试陶芳鱼翅的“庐山真面目”,享一享陶芳鱼翅的口福,可得提前三天订餐喔!

曾旭波先生《民国汕头埠报纸上的酒楼业广告》一文介绍: “陶芳鱼翅”是深受食客推崇的风味招牌菜点。当年这里的一碗鱼翅可卖到10余两银子,聘用的女招待个个姿色出众,有“陶芳女招待盖全汕头埠”的美誉。“女侍员:天姿国色,招呼殷勤;名厨师:烹调可口,荤素不同;厅房雅:空气充足,布置华丽”,这就是1946年元旦陶芳酒楼重新开业时的广告词。

  

  丁老师强调,更应该爆出的是:出台这道陶芳鱼翅的开山祖——一位长年在行伍中负责为丁将军做小灶且同是姓丁的厨夫,这既对丁将军的饮食安全自然是一大保证,又了解丁将军的行踪食俗,他跟随丁将军四出国内外各地征战出巡、礼宾赴宴,见习、练就了各地酒楼中、西好厨艺。经过精心的探索,丁大厨将南洋、港粤与潮汕酒楼的厨艺风格交融创新,推出了这道万变不离其宗、风味独特的鱼翅,而得到街头巷尾顺口溜出“陶芳酒楼好鱼翅”的美誉,成为誉靡南洋的陶芳招牌菜。这流传了70年的口碑离不开丁大厨师精湛的厨艺和许襄理(家长)的苦心经营,他们默默地在陶芳后台作出的贡献。

曾经辉煌一世的陶芳酒楼是汕头开埠文化历史建筑,它见证了汕头开埠后一段人事演绎,它的积淀已升华成为广大市民和老一辈华侨的历史记忆、系根的情结,和北京的"全聚德“一样,它的存在定会吸引游客的眼球,定是纾解游客望眼欲穿乡愁的处所,弘扬和提升潮汕食文化的品位,它是创文行动中 “保护老街区 重振新汕头” 的好板块。

  

  丁培纶:(1898 -1954)丁日昌曾侄孙。父丁拱北,字国煌,附贡生,民初任丰顺、普宁县县长,上世纪30年代初为国民革命军余汉谋将军秘书,后任第十二集团军少将处长。汕头解放,爱国的丁培纶因对革命有功而被聘选为市第一届人大代表, 1954年逝病于“丁公馆”。

1938年春,丁培纶受余汉谋委派,以广东绥靖公署和广东省政府的名义前往菲、新、马、泰和安南等五国慰问华侨,宣传“抗战到底、争取最后胜利”,发动华侨募捐,用以购买飞机武器及粮食支援国内抗战、拯救灾民。同行有《民族日报》特派记者梁若尘(共产党员,解放后曾任广州市副市长、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历四个月才回广州。为记述东南亚之旅功绩成果,丁培纶著有《 慰问南洋侨胞记》一书(现收录于《民国华侨史料汇编》,国家图书馆出版社)。

  

  1939年汕头市沦陷后,汤坑一带变成敌前地区而受日军飞机不断轰炸,抗日军队进驻在揭阳新亨和丰顺汤坑,潮汕难民也经汤坑逃亡至江西等地,当地的红十字救护队发挥了很大的作用。鉴于战局,“红十字会揭阳分会汤坑办事处”于1940年呈报南京申请成立“中国红十字会丰顺分会”,立即得到南京中国红十字总会复示批准,丁培纶将军被推举为名誉会长。

同年暮冬,时驻防韶关的丁培纶参与了由共产党南方组织从香港派出代表到韶关营救博罗工作队,使21人获释并由地下工作者梁若尘护送平安抵达香港。

  

  

  

汕头市解放后首任卫生局局长徐院池,是解放前的地下党员,原在汤坑东二市开设“益民西医诊所”作为吴南生领导的边纵老游击队秘密联络据点。1947年8月,徐院池被喻英奇部拘捕监禁于丰良,共产党组织多方营救,最后由丁培纶在汕头向喻英奇出面保释并送往香港,再由在香港的地下党组织秘密调回边纵游击队根据地。

抗战胜利,丁培纶从广州回汕入住丁公馆期间,任汕头市陶芳酒楼任董事长;还在汕头开办公兴针织厂(后合并为汕头渔网线厂);与李洁之(起义将领。民国时期曾任闽粤赣边区司令官中将、专员、广州市公安局局长、解放后为广东省参事)合股开创揭成汽车运输公司,备有10余辆汽车营运于揭阳—丰顺-兴宁……

  1950年初,爱国将领丁培纶因对革命有功而被聘为市第一届人大代表。由于当年国外反动势力对新中国采取禁运、封锁,丁培纶与蚁美厚有私谊,在促进华侨投资委员会积极配合蚁美厚做好团结海外华侨和促进中泰友好的工作,并且动员海外华侨回国投资、参加建设;此间丁培纶将珍藏于丁公馆的《四部备要》共十箱2500册,捐赠于汕头市政府,由时任副市长黄声签收。丁培纶先生1954年因病逝于丁公馆。

  

  丁家骏(1909-1997),丁日昌玄侄孙,丁凯文的堂兄。早年曾就读于丰顺第一中学、后转汕头住于曾厝祠,在汕头礐光中学,再转新加坡荣华学院攻修英语,中文修养也相当深厚。丁家骏在新加坡毕业后,在星洲雅得利洋行任高管三年,后回国出任香港和广州亚细亚石油公司营业部经理。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丁家骏弃商从军。抗战期间在国民党军委会中美合作所任中校翻译联络官。

丁家骏1943年在泰国就开始酝酿创建丰顺会馆事宜,并捐巨款购地皮建馆,1963年泰国丰顺会馆成立,丁家骏被推选为首届理事长。相继荣任泰国中华总商会副主席、客属会馆常务理事兼秘书,并兼任其他各侨团要职等。

抗战胜利后仍在广州亚细亚石油公司任董事长。1948年于广州创设煤油公司,被推选为广州煤油公会理事长。刚成立的中国受到各国的包围制裁,丁家骏多次奔走港澳,设法购买石油冒险运抵内地以供国家燃油之急。1952年丁家骏定居泰国,创办泰油贸易有限公司,在泰国各地设立油站、油库、调和厂及油脂厂等多个油业连锁机构,为泰国最大的油脂供应商,家族财产估约有3亿美元。

1975年,丁家骏在泰国政府皇室与大使馆间为中泰建交作了大量的促进工作,热情地参与中国大使馆建立。此后他多次率团回国观光,受国家领导人接见。

丁家骏时刻萦念祖国故土,积极传承我潮历史文化,弘扬丁日昌精神,在泰京建立丁氏公祠,捐建揭阳丁日昌墓,积极解决电视连续剧《丁日昌传奇》的摄制和拷贝片发行的经费。热心家乡教育,捐款给母校丰顺一中、丰顺中学、丰顺华侨中学、潮安仙田乡丁氏宗亲的侨光中学、汕头图书馆、汕头市河浦社区华里中学、暨南大学、广州大学、嘉应大学、广东中华文化促进会、孙中山基金会等……

丁家骏是泰国著名侨领、实业家、慈善家,荣任泰国 中华总商会副主席、泰中友好协会副会长等职,担负接待来自各国的国家领导人或侨团的义务,无愧于华侨商界之领袖。

  〖附〗:丁氏族人和友好简介

  丁天骏,丁日昌曾孙,民国时期也是军官,经常来汕,晚年寄居广州。善琴、诗书,曾受到朱镕基的接见,20年前著有《济阳世泽》、《天骏诗集》。

梁若尘,与丁培纶是挚友,共产党员,解放后任广州市副市长、人大常委会副主任。

李洁之 (1900~1994年), 兴宁县人。国民革命军陆军中将。为制止内战,保存国力,共同抗日,他先后与广东部队10多位将领联系,取得共识,策动第一军军长余汉谋领衔揭露陈的阴谋,并实行兵谏,迫使陈济棠宣布下野,一场即将爆发的内战遂告平息。抗战胜利后几年间,李洁之弃政从商到汕头开设“中国渔业公司”,聚集一批旧军政人员议论和制订反蒋投共的计划。多次奔走于香港、广州和汕头之间与各方联络。

建国后,李洁之先后任广东省人民政府委员、黄埔建港管理局副局长、省水利厅副厅长。1957年整风、反右扩大化时,他被错划为右派分子。1979年4月,李洁之的错案得到彻底平反改正,被委任为广东省人民政府参事室主任。

《南方日报》1994年1月20日报道李洁之逝世的消息时,称李洁之“从大革命时期开始就长期与中国共产党亲密合作”的有影响的爱国民主人士。

翁照垣,抗日国民党将军,惠来葵潭人,1932年初,打响了”一·二八”淞沪抗战的第一枪,这是一场震撼中外的国际战事。1944年,任潮普惠抗日自卫队指挥官,与日军周旋于大南山一带。1945年抗战胜利后返汕头。在家乡经营西岭矿场、葵峰农场和兴纪行等实业,并被推举为汕头救济院董事长。因同是抗战胜利后解甲住汕的将军,有一定的社会地位和经济实力,同走经营实业道路,因此与丁培纶交往也深。抗日国民党将军,惠来葵潭人,1932年初,打响了”一·二八”淞沪抗战的第一枪,这是一场震撼中外的国际战事。1944年,任潮普惠抗日自卫队指挥官,与日军周旋于大南山一带。1945年抗战胜利后返汕头。在家乡经营西岭矿场、葵峰农场和兴纪行等实业,并被推举为汕头救济院董事长。因同是抗战胜利后解甲住汕的将军,有一定的社会地位和经济实力,同走经营实业道路,因此与丁培纶交往也深。

陈卓凡,澄海樟林人,爱国民主人士,创办苏北中学。

邱之圃,原籍潮州凤塘,汕头市民主人士,实业家,开办运输公司。

蚁光炎、蚁美厚、胡文虎、胡文豹……

  历经晚清、民国、新中国三个不同历史时段的曾厝祠-丁公馆,见证了“百载商埠”的变迁,无论从历史建筑、抑或政治经济,都有着厚重的价值和历史文化底蕴。在创文的今天挖掘整理传统建筑文化,保护传承文化遗产,提炼凸显文化特色的经典性元素和标志性符号,延续城市文脉,发展文化旅游,让离乡游子们的乡愁得到慰藉安抚。

陈良贤书记吹响了“创文”的号角、使市容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活化了新的小公园亭……旧貌换新颜,市民的精神面貌焕然一新,坚定了对创文的信念,与曾厝祠-丁公馆一起经受风雨沉浮的丁氏后裔丁 * *、朱 * * 伉俪亲身受到鼓舞,让他们解开了这长期隐藏的心结,感叹汕头市的面貌正面临一场历史性的重塑。失去的无法追回,幸存的更要珍惜。为了保护这座老建筑,业主丁老师夫妇辞谢了多少想将这黄金宝地租赁作为工场、仓储用地的老板,而更是苦心孤诣筹措了100余万元对这座古建筑加以修缮保护。

对曾厝祠-丁公馆的保存、活化,无疑将是汕头市小公园街区的创文征途中的又一重磅举措,重塑汕头的新未来,汕头的振兴指日可待,相信这一天一定会到来,这是一个老市民的宏愿,也是汕头广大市民所热盼的。

  

陈胜生老先生接受CCTV发现之旅大国人文栏目采访

谨将此文献给在圆汕头"创文梦"的父老乡亲们!

  潮 商 ∣ 走遍天下 · 根在潮汕

  文化的境界 · 财富的智慧

  长按二维码关注“潮商”

  关注我们

  带你行走潮汕 · 记住乡愁

  www.qqzmc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