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万卷书,

不如行万里路。

这一次,

我们行程两万里,

去看中国大地上那些贫困的地方。

  

每一个贫困的村落,

都牵动着党和政府的心弦。

脱贫攻坚,

是“十三五”期间头等大事和第一民生工程!

小康路上一个人都不能掉队!

  只要路走对了,就不怕遥远!

河南、陕西、湖北、江西、

湖南、重庆、贵州、青海。

经济日报记者从北京出发,

走进了8个贫困村,

蹲点一个月。

给大家展现最真实的扶贫实践,

希望让大家了解扶贫、认识扶贫、参与扶贫。

  

在贫困村,我们看见了苦痛挣扎。

他们病,他们苦,他们穷,

他们中有人曾经想过放弃希望。

在贫困村,我们看到了理想抱负。

修村路,拔病根,立产业,

有了精气神的日子每天都有盼头。

在贫困村,我们看到了一群这样的人。

很普通,很朴实,很淳厚,

他们的梦想很小,

但小梦想也有大精彩。

  驻村记者:经济日报李万祥

  

  调研地点:江西省抚州市东乡区岗上积镇东源村。

  村医饶开泰:忙并快乐着

  在东源村卫生计生服务室,记者见到饶开泰时,他正在整理案头的村民健康档案。厚厚一摞表格,是饶开泰和同事几个月来走家入户、加班加点完成的。

  饶开泰是村里的医生,也是卫生计生服务室的负责人。自从去年底卫生计生服务室投入使用以来,饶开泰和他的同事饶秋红就一直很忙碌。因为以前村里没有村民健康档案,各项制度和设备也都要从零做起。“现在,村里那些患有精神疾病、糖尿病、高血压的村民,以及孕妇、儿童等,90%以上都有了健康档案。”饶开泰说。

  东源村人口3020人,其中签约医疗服务的640人。村里有留守老人199人,留守儿童122人。村里给患有重病、年龄偏大的老人配发了健康手环,随时监测健康状况。

  在老赵村小组,80岁的低保户赵接喜因患有心脏病,多年的看病开销让其家庭负担不小。现在,新农合等医疗保险让赵接喜家的生活轻松了许多,听说村里还要给自己买商业医疗保险,他高兴极了。

  农村居民“看病难、看病贵”一直是个难题。为深化基层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提升乡村卫生计生服务能力,东乡区将加快推进医疗救助与基本医疗保险、农村居民大病保险、疾病应急救助、商业保险等信息共享步伐,努力实现“一站式”信息交换和即时结算。

  谈到农村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的问题,饶开泰认为,还有很多地方需要完善,“这可不是乡村医生进村入户量量血压、测测视力那么简单,许多保障措施还有待配套”。

  驻村记者:经济日报袁勇

  

  调研地点:河南省三门峡市陕州区硖石乡卫家沟村。

  乡村教师张英军:再穷不能穷教育

  “再穷不能穷教育,再苦不能苦孩子。”卫家沟小学是这句话最好的注脚。在这个贫困山村里,卫家沟小学是一所“富小学”,它的校舍是村里最好的建筑,有村里难得一见的电脑、篮球和乐器等教学器材。

  58岁的张英军从教已39年了,是卫家沟小学教龄最长的老师。张英军今年教一年级,班里只有4名学生,还有两名是不到学龄的“插班生”。“来这里上学,学校按照学龄儿童政策,免所有费用。”张英军说。

  

  ↑张英军老师在给一年级学生上课,班上只有4名学生。

  事实上,卫家沟小学现在只有6名老师和16名学生,他说,“大概10年前,学校里有200多个学生。后来村民们逐渐都出去打工,把孩子也带走了,学生每年都在减少,前年是33个,去年是28个,今年只有16个了”。

  尽管学生越来越少,但是当地政府对教育的重视程度只增不减。2011年,当地政府投入58万元修建了现在的校舍,2014年,又投入十几万元建造了多媒体教室,购买了音乐、科学等学科的教学器材。为了让老师跟上不断变化的教学要求,当地教育部门还利用节假日时间对老师进行教学培训,现在6名老师都已经学会了使用电脑制作和讲解课件。

  不穷教育,就不能穷教师。近年来,当地教师的收入越来越高了。“我当老师近40年,最低的时候拿过9元钱的工资。近些年,政府对老师的待遇越来越重视了,今年又给我们提了工资,我现在的工资是4800元。”张英军说。

  稳定的收入让老师们少了生活上的压力,能够踏实地教学。刘守亭老师说,“我们都来自农村,年龄也大了,在音乐、美术这些课程上教学不够专业。但是语数外上我们不差,孩子们的成绩不输城里学生”。

  驻村记者:经济日报姜帆

  

  调研地点:贵州省遵义市凤冈县永和镇党湾村。

  大学生安雨敏:返乡创业领致富

  第一次见到安雨敏是5月4日,这是个时尚、漂亮、亲切的女孩,站在蔬菜合作社大门口,微笑着接待前来参观的人。安雨敏大学毕业后留在贵阳工作,2015年回乡探亲,看到家乡依然落后,便决定回乡创业。她说:“我希望通过带领大家种植蔬菜增收致富。”

  

  ↑为帮助乡亲们尽快脱贫致富,安雨敏大学毕业后回到党湾村创办了蔬菜种植合作社。

  村委会非常支持安雨敏创业。党湾村村主任杜兆刚介绍,村里采取“党建+合作社+基地+农户”的模式,于2016年组建了安氏蔬菜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双方商定村委会占3%的股份。县委组织部提供了4万元村级集体经济入股资金,市发改委提供了15万元用于蔬菜大棚建设,省专项扶贫资金拨付30万元作为村级集体经济资金入股合作社。

  杜兆刚算了一笔账:2016年,合作社实现总收入112万元,村级集体经济实现增收2.8万元,10户合作社社员平均每户增收1.5万元以上。在合作社打工的贫困户仅种辣椒一项,每人每天就可实现收入70元至80元,从而确保脱贫不返贫。

  杜兆刚说,要把扶贫“输血”的能量转化为村民自身的“造血”功能,发展壮大集体经济是有效途径。

  2016年,党湾村依靠自身发展优势,发展以蜜柚、梨、李子、葡萄、枇杷为主的“甜五味”重点水果种植,以羊、牛等家畜为主的“肉四味”重点品种养殖。目前,全村种植“甜五味”、养殖“肉四味”的农户年均收入可达9000多元,这两项产业已经成为党湾村贫困户的重要收入来源。

  驻村记者:经济日报刘蓉

  

  调研地点:陕西省安康市石泉县池河镇五爱村。

  村民姜龙兴:住新楼,有活钱

  “国家政策好啊!我们做梦都没有想到,能从快倒塌的土坯房住进这敞亮的楼房里。”记者第一次见到五爱村村民姜龙兴时,他正在池河镇西苑社区的安置房里和老伴看电视。

  姜龙兴说,他们老两口是2016年底搬进新房的。记者看到,50多平方米的一室一厅里洁具、橱柜等一应俱全。“政府帮我们把房子建好、装修好,连窗帘都装好了。”姜龙兴念叨着。

  池河镇党委副书记胡德辉告诉记者,这几年,池河镇为贫困户建起了400套安置房,安置房按照每人不超过25平方米的面积建设,贫困户不用花钱就可以住进新房。池河镇还为不愿搬迁的贫困户进行了旧房改造,极大地改善了他们的居住环境。截至2016年底,五爱村共有44户贫困户搬进了西苑社区的安置房。

  住房问题解决了,但这里的贫困户农忙时总要回去种地,用他们的话说,“至少口粮不用花钱买了”。但这终究不是长久之计,要村民搬下山,住得心安,还得让他们在镇上有活干。“下一步,我们打算利用西苑小区闲置的门面房开一些店铺,再开设一批手工作坊或社区工厂,为贫困户提供创业就业的机会。”胡德辉说。

  5月16日,记者在西苑社区的一家便利店里见到了姜龙兴,他高兴地指着门上的大红对联对记者说,“今天中午12点,我家的便利店就开业啦!”便利店是镇政府帮助开的,营业执照都是政府送上门的。“我家的店面有48平方米,政府一年只收我们968元的租金,以后我和老伴就有‘活钱’了。”姜龙兴说。

  驻村记者:经济日报吉蕾蕾

  

  调研地点:青海省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向化藏族乡上滩村。

  “牛司令”李存库:现在有个小目标

  45岁的李存库是村里的牦牛养殖大户,养殖牦牛已经有20多年。李存库心里有本明白账,当时在外务工一天10元,除去春种和秋收的时间,真正在外打工的时间只有4个月,最多也就赚1200元,还不算吃喝。回家后,他花1200元买了12头牦牛,在山上散养了1年,不算生下的小牛犊,8头公牛卖了2400元。

  尝到甜头的李存库,从此和牦牛结下了不解之缘。经过多年的经验积累,对牦牛习性了如指掌的他,如今在山上散养的牦牛已达160多头。

  

  ↑生态畜牧业已经成为上滩村脱贫致富的主导产业。图为牦牛养殖大户李存库正在山上赶牛。

  一手持毛鞭、一手持望远镜站在山腰上的李存库宛如一位“牛司令”。记者疑惑,相比而言,黄牛见效快、价格高,还不用满山跑,为什么选择养牦牛而不养黄牛呢?李存库笑着说,黄牛必须早出晚归,而且每年只有4月份至8月份能上山吃草,天冷就得喂食,饲料成本太高。

  “牦牛不同,它们一直生活在山上,吃的是冬虫夏草,喝的是天山雪水,虽然长得慢,但不易生病。”李存库说,公牛长1年可以卖上4000多元,虽然抵不上黄牛的价格,但是算上饲料钱也差不了太多。

  谈到今年村子要达到脱贫摘帽的目标,李存库说:“一个人富不算富,能带动村民,带动贫困户一起脱贫致富才是真的富。”去年6月份,他成立了大通存盛畜牧养殖专业合作社,其中有3名成员是贫困户。

  李存库当下最大的愿望就是去银行申请30万元的贷款,“有了这笔钱,可以雇工帮忙育肥,也可以以低于市场价一半的价格把小牛犊卖给贫困户养殖,让他们也能发展养殖业,大家共同脱贫致富”。

  驻村记者:经济日报曹力水

  

  调研地点:重庆市城口县沿河乡北坡村。

  电商服务站“站长”庞仁春:效益还不错

  庞仁春原本有一个幸福的家。“以前,丈夫在一座金矿做工,虽然工作辛苦,但收入挺高。”庞仁春说。

  但是后来,她的丈夫被诊断出三期尘肺病。为了给丈夫治病,庞仁春花光了家里近十万元的积蓄,沉重的经济负担也使这个家庭由一个小康之家逐渐变成了贫困户。尽管如此,仍没能留住她丈夫的生命。

  家庭重任就此落在庞仁春一个人肩上。庞仁春家中有70多岁患白内障的父亲和十几岁在城里读中学的孩子。她自己的左腿在十几岁的时候截肢,现在只能靠假肢走路,外出务工很不方便,许多活也干不了。“前些年,村里交通不方便,没什么工作机会。为了补贴家用,我去城口县城的裁缝店当帮工,1个月有1000多元工资。但是得自己花钱租房子住,最后剩不了多少钱。”她告诉记者。另外,家里有老人,离家远了不方便照顾,后来,她索性回到村里,给乡亲们做些缝补的零活,虽然收入低些,但可以照顾老人。

  

  ↑开了一家淘宝服务站的庞仁春帮村民上网选购生活用品。

  村干部了解到庞仁春的情况后,主动帮她找思路、想办法。今年3月份,在村委会的支持下,她开了北坡村第一个农村淘宝服务站。“庞仁春年纪不大,接受新事物能力强。她身体行动不便,难以从事农业劳动,但又是家里唯一的经济支柱,所以村里就重点支持她做农村电商。”北坡村村委会干部说。

  记者了解到,庞仁春目前的主要工作是从网上帮村民买东西,统一收取快递,送货上门。服务站运营2个月以来,平均每天都有10多个村民来下单。淘宝网会根据销售情况给予她资金奖励,效益还挺不错。“比以前出去打工强多了,还不用离开家。”庞仁春笑着说。未来,帮助北坡村村民在网上销售农副产品,将成为她新的业务方向。

  驻村记者:经济日报李华林

  

  调研地点:湖北省郧西县湖北口回族乡坎子山村。

  村党支部书记魏登殿:跌跤之后有了好思路

  怎样才能脱贫致富?这是村党支部书记魏登殿一直思考和摸索的事。“全村几乎没啥资源,村民除了种点地就是养牛放羊。”山里天寒地薄,能养活的东西有限,从前种玉米,一亩地收成不到100斤。养点牛羊,牵到山下去卖,从村里走到镇上,来回得一整天。多年来,种植、养殖零零散散地难成气候。

  思来想去,要脱贫致富,发展产业才是根本。什么产业能脱贫?魏登殿说,在山村,扶贫产业难选。前些年听说核桃市场好,坎子山村也跟风种过几十亩,但成活率不高,好多树都不挂果。后来又见中药材效益不错,也划出200多亩地种金银花,结果产量也不高。

  走了几步,跌了几跤,魏登殿总结出个思路:发展产业,还是要从自身条件出发。

  

  ↑村党支部书记魏登殿(右二)帮助贫困户贷款养羊,希望他能够快速脱贫致富。

  首先要摸清家底。坎子山村昼夜温差大,耕地碎片化,大规模的粮食种植和养殖成不了气候。但山区生态好,家家户户有养殖马头山羊的传统,发展适度规模的种养殖不成问题。“产业既要短平快,又要能见长效。”

  坎子山试着选择了三项扶贫产业:一是种植玉米、土豆和包菜。气温能适应,当年种、当年收、见效快。二是养殖牛羊。坎子山是马头山羊的发源地,不缺养殖技术和销售市场。三是发展旅游。村里有万亩石林、奇秀溶洞、清真寺、佛教遗址等,都是可开发的资源。

  为帮助村里的农产品打开销路,2013年,坎子山村成立了高山蔬菜无公害合作社,蔬菜销往县里的中学、医院和超市。土豆、玉米卖到0.8元一斤,包菜卖到0.6元一斤,仅去年一年,合作社就卖出蔬菜280万斤,村集体收入也从零变成了年收入15万元。

  驻村记者:中经网郝红波

  

  调研地点:湖南省衡阳市衡阳县界牌镇将军村。

  投资客刘平清:抢占发展先机

  刘平清是衡阳县石市镇人,之前在长沙等地做生意。一次偶然的机会,他与朋友自驾到将军村旅游,被眼前的山水所吸引。经过考察,他决定投资这片山水,“抢占发展先机”。

  2014年8月,刘平清成立湖南和俊民宿旅游开发有限公司,投资53.8万元,在将军水库北侧购买了一栋820平方米的3层楼房,开设了18间客房,整修一新,又在民宿旁新建了一个200多平方米的餐厅。他说:“我想在这里逐步发展旅游和生态养殖产业,也想通过产业发展来帮扶带动村民增收。”

  2015年,他又在将军村承包了200多亩山地,种植黄桃、苹果、李子、猕猴桃、葡萄、无花果等,还种了10余亩生姜。山间种植用工量大,先后有40多名村民前来帮工,其中大部分是贫困户。贫困户宋联德参加果树种植,每天工费80元,月收入有2000多元。宋联德对现在的生活很满足,“没想到,我们夫妻俩在家门口打工,一年下来能挣上3万元呢”。

  经过3年探索和实践,刘平清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他说,产业扶贫最难的是开拓市场。如果只做初级产品,没有深加工,很难取得效益。将军村农业生产用地很少,多为梯田,地块小,日照不足,不适合发展大规模现代农业。而没有规模化、有竞争力的产业链,很难让山村实现脱贫致富。刘平清建议,将军村要充分发挥本地生态资源优势,封山育林,发展旅游产业,并积极引入民间资本参与到当地的开发中来。“只要路子对了,用不了几年,将军村的旅游业一定能发展起来!”

  最后送一个小福利

经济日报记者蹲点笔记全集放送

  记者蹲点笔记①——来自江西省抚州市东乡区岗上积镇东源村的报告

  记者蹲点笔记② ——来自河南省三门峡市陕州区硖石乡卫家沟村的报告

  记者蹲点笔记③ ——来自湖北省郧西县湖北口回族乡坎子山村的报告

  记者蹲点笔记④ ——来自湖南省衡阳市衡阳县界牌镇将军村的报告

  记者蹲点笔记⑤ ——来自重庆市城口县沿河乡北坡村的报告

  记者蹲点笔记⑥ ——来自青海省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向化藏族乡上滩村的报告

  记者蹲点笔记⑦——来自陕西省安康市石泉县池河镇五爱村的报告

  记者蹲点笔记⑧ ——来自贵州省遵义市凤冈县永和镇党湾村的报告

  其他人都在看

  ? 于欢案处警民警调查结果公布:不予刑事立案

  ? 不再“等靠要”,让日子一天天红火起来!

  ? 以治国理政新方略擎起宏图伟业丨治国理政·经济30论

  ? 蓝筹“大象”飞舞,“失宠”小盘股沉寂……

  编辑/万政、闫伟奇、胡达闻

  制图/卢嘉

  来源/经济日报